雙語教育的必要性與效果,並從作者個人經驗出發,分析了在台灣接受雙語教育的利弊,以及家庭與學校環境對學生英文學習的影響。
李韋萱從小接受了傳統與雙語教育,並透過自身經歷分享了雙語教育的利弊。
她指出,雙語教育的目的是在堅實的中華文化基礎上建立扎實的英語能力,以便在國際化的環境中更好地定位自己。
然而,由於台灣主流環境不是雙語的,學校與家庭環境需要同步努力,否則效果會有限。
雙語學校能提供系統的英文寫作、表達和思辨訓練,並鼓勵學生的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
但也存在著學生在雙語學校下可能適應不良,導致英文與中文都無法達到高水平的問題。
此外,討論了在台灣學習英文與在美國學習中文的不同挑戰,並強調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最後,在決定是否接受雙語教育前,家長應該培養小孩的文化認同,並在了解雙語教育的利弊後,結合孩子的意願和家庭狀況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政府提出的 2030 雙語國家政策旨在提升國民的英語能力,具體實際意義包括:
1. **增進國際競爭力**:透過提升英語能力,使台灣人能更有效地參與全球化的經濟活動,提升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2. **促進文化交流**:雙語能力有助於跨文化溝通,促進台灣與國際社會的文化交流與理解。
3. **提高教育品質**:政策推動下,教育體系能夠提供更質量的雙語教學資源,進而提高整體教育品質。
4. **擴大就業機會**:具備良好雙語能力的勞動力能更容易適應國際化的工作環境,擴大就業選擇。
家庭與學校可以採取以下方式來配合這一政策:
- **家庭**:家長可以創造一個英語環境,例如透過閱讀、觀看英文媒體、參與英語活動等方式,增進家庭成員的英語接觸與使用機會。
- **學校**:學校可以引入更多雙語教學方法,提供英語環境下的學習活動,並鼓勵學生在課堂外進行英語交流。此外,學校可以設置雙語的學習資源,如圖書館中增設英文書籍、電子資料等。
- **教師培訓**:學校應該提供教師持續的雙語教學培訓,以提升教師的英語教學能力。
- **評量調整**:學校可以開發更符合雙語教育目標的評量方式,不僅僅以考試成績為主,也要評估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 **家校合作**:家長與學校應該緊密合作,共同制定學習計劃,並定期檢視學生的學習進度,以確保雙語教育的效果。
政府的 2030 雙語國家政策需要家庭與學校的積極參與與支持,透過日常生活與教育環境中的英語應用,共同培養國民的雙語能力,以達到提升國家英語水平的目標。
在台灣,雙語教育的實際效果存在著爭議,其效果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學校教學質量、家庭環境、學生的個人特質等。以下是對於雙語教育在台灣的一些觀察:
1. **學習環境**:由於台灣主流環境不是雙語的,學校與家庭環境需要同步努力,否則學生可能無法在英語環境中有效運用所學知識,導致「中不中,西不西」的現象。
2. **學生適應性**:雙語教育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制力與內在動力,學生若適應不良,可能會導致英文與中文都無法達到高水平。
3. **學校教學質量**:分雙語學校能提供系統的英文寫作、表達和思辨訓練,鼓勵學生的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但也有學校教學質量不高,無法達到預期效果。
家長在評估是否讓孩子接受雙語教育時,可以考慮以下幾個方面:
1. **孩子的意願與特質**:了解孩子是否對雙語學習有興趣,以及他們是否具有接受雙語教育所需的自制力與學習動機。
2. **家庭環境**:評估家庭是否能提供支持雙語學習的環境,例如家長是否能夠與孩子進行英語交流,家中是否有豐富的英語學習資源等。
3. **學校教學品質**:研究所選學校的教學質量,包括教師的資格、教學方法、課程設計等,以確保學校能夠提供高質量的雙語教育。
4. **經濟能力**:考量家庭的經濟狀況,雙語學校的學費可能比傳統學校高,家庭需要有足夠的經濟基礎來支持長期的雙語教育。
5. **文化認同**:強化孩子的文化認同,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文化背景,並在此基礎上建立對雙語學習的正面態度。
6. **長遠目標**:思考雙語教育對孩子未來學習與職業發展的影響,評估是否符合家庭的長期教育目標。
總之,家長在決定是否讓孩子接受雙語教育時,應該全面考慮孩子的個人需求、家庭環境、學校教學品質以及長期目標,並與孩子進行充分的溝通,共同做出最適合的決策。
- 雙語教育的目的是在中華文化基礎上建立扎實的英語能力,以便在國際化的環境中更好地定位自己。
- 雙語學校能提供系統的英文寫作、表達和思辨訓練,並鼓勵學生的創造力與批判性思維。
- 學生在雙語學校下可能適應不良,導致英文與中文都無法達到高水平的問題。
- 在台灣學習英文與在美國學習中文的挑戰不同,家庭教育在語言學習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 家長在決定是否接受雙語教育前,應該培養小孩的文化認同,並在了解雙語教育的利弊後,結合孩子的意願和家庭狀況做出最適合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