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成績放榜,幾家歡樂幾家愁。當孩子的成績不如預期時,許多家長會感到失望、焦慮,甚至想責備。然而,此刻最重要的是家長的心情。孔子在《論語》中提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意思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就不要再追究。會考成績已成既定事實,作為家長,我們需要先有正確的認知和健康的心態,才能與孩子進行建設性的對話。
請家長們務必記住這句話:「先處理好心情,才能處理好事情。」這裡的「心情」是家長的。我們的愛不會因為分數高低而增減,立意良善的溝通,出發點應是理解與協助,而非期待或責怪。
當家長的心情沉澱下來後,下一步就是處理「孩子的心情」。會考後的孩子,心態往往會經歷三個階段:放鬆、空虛,最後浮現焦慮。如果孩子願意煩惱,正代表他在乎,這是親子溝通的絕佳時機。請不要預設立場,也不要急著下定論。有時候孩子「不如預期」的反應,可能只是對錯失一題的扼腕,也可能是對自己超乎期待的表現感到驚訝。
我們可以這樣開啟對話:「會考結束了,這段時間辛苦了喔。」、「考完之後是不是覺得鬆了一口氣?我們在工作的時候也有那種心情喔。」、「我跟你說,我也有把工作搞砸的時候……」透過分享自己的近況與心情,孩子會更願意敞開心扉。簡單來說,溝通流程是:先處理家長的心情 → 再處理家長的事情(孩子的心情) → 最後處理孩子的事情。
中段成績怎麼辦?當個有「大局觀的軍師」!
對於成績落在中段的孩子,家長的角色會比較接近有「大局觀的軍師」。這類孩子比前段或後段學生更容易出現誤判,導致「高分低就」或「低分沒救」的窘境。在選填學校時,不妨把自己的容忍值(或棒球術語的好球帶)放大一點,這樣在放榜時會更加甘願。
雖然具體的選校策略會因分數差異而有所不同,但核心概念始終是協助孩子釐清自己的想法,了解不同學校的特色,並思考什麼是對自己「有益的」,對未來更有幫助的,讓它成為自己的首選。
會考完孩子鬆懈?「管教」需要一點智慧!
經歷一段時間的努力,孩子想要放鬆是人之常情。給彼此一點喘息的空間並無壞處。然而,家庭教育是塑造一個人品格最重要的拼圖,而「管教」的方式則需要一點智慧。
與其事事要求,不如試著與孩子建立良善的互動循環。提供一些可以投入、有事做的機會,例如:有益的課外書籍、知識量含金的線上影片、促進健康的每日運動、銜接課程或興趣探索的規劃,配合他們可以使用的娛樂時間。多元化的任務或活動,能讓他們在會考後的空白時間「空而不白」,用較輕鬆的態度逐步微調自己將要轉換環境的事實。讓孩子願意學習,家長在陪伴中給予支持,讓他們慢慢地學會自我調適。
私校、技高、五專,多元選擇成就無限可能!
我曾教導過許多就讀高職與五專的孩子,他們都讓我引以為傲。我自己的求學階段也曾在私立學校度過,而現在,我選擇回到家鄉的公立學校任教。高中、高職與五專的並行,從來都不只是制度上的分流,更是教育真正開始看見孩子不同節奏與可能性的起點。
「多元升學」不是口號,而是一種溫柔且堅定的陪伴:你可以走得快,也可以慢慢來;你可以選擇專業技術,也可以追求學術研究。重要的是,我們終將走向屬於自己的地方,而不是別人替你規劃好的終點。
選擇哪一條升學路徑,最終都應該回到孩子的特質、興趣,以及他對未來的想像。技職體系的技能養成有其重要意義,而私校可能提供不同的學習環境或額外的資源支持。家長或許可以問自己:「我更在意孩子進入哪一間學校,還是更在意他適不適合那裡的節奏與挑戰?」
國中在孩子國九時都會進行性向測驗,幫助他們對自己的能力與適性有基本掌握。家長若還沒有明確方向,不妨請孩子帶回生涯輔導手冊(各縣市名稱可能不同),跟孩子一起翻閱、討論、對話。用陪伴替代命令,用理解取代期待,跟他們一起研習適合自己的方向。
志願選填不求人,家長做「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我做事的準則,也是我最常跟學生說的話:凡事都要「做最好的準備,跟做最壞的打算」。我想在志願選填的時候也是一樣。家長的角色是「陪」孩子一起走這一段路,而不是幫他走。我們要做的不是幫孩子填志願,而是協助他們進行準備。
首先是陪伴孩子回顧他們的國中三年,包括他們的努力、學習所得、興趣所在以及表現最佳之處。其次,協助他們蒐集資訊,了解不同學校的特色、課程內容、升學管道等。這個過程可以引導孩子思考,幫助他們發掘「想要」的渴望。
再來,是溝通與討論。保持開放愉悅的心,鼓勵孩子表達他們的想法、擔憂與期待。不論如何,記得要讓孩子有機會表達他們的感受與承諾。只要提醒孩子好球帶放大,認為自己可能考不上的學校,不妨可以填一個當夢幻選項;也別忘了在填完了想要的志願之後,後面要把不那麼想要但也不排斥的科系都填進去,填好填滿,讓自己有考上前三志願的機會,也讓自己不至於面臨無校可讀的窘境。
會考成績,是人生的「比賽結果」而非終點!
我認為,會考成績就像人生的其中一個「比賽結果」。有比賽就會有比較,也會有仲裁者(評審),但評斷往往是主觀的。每個賽事所產生的得獎者都該備受注目,那是參與之後所應得的獎勵。但我們也不該因此忽略其餘參賽者的用心與努力。
即使成績真的不如預期,孩子在國中階段所付出的努力、養成的態度、以及處理問題的能力,都是寶貴且受用終生的收穫。考完就是考完了,接下來的人生規劃才是重點。
孩子說「都可以」?解讀背後的原因並引導!
如果孩子在討論志願時說「都可以」,我想可能是他們真的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有時候孩子需要從實際接觸的日常中,才能發掘自己的困惑或想要的東西。對於未來的學校,他們可能沒有具體的概念或偏好,所以才說「都可以」;當然也有可能是他們想要逃避責任:如果讓自己做決定,他們可能擔心後續的結果不如預期,讓家長決定,就可以怨天怨地怨父母,不用自己負責;還有一種可能,這孩子一路以來都在家長鋪好的路上前進,這是他們所面對的第一個分叉路口,或許他們的「都可以」就是依循過往經驗所得到的簡單結論罷了。
面對這些情況,家長就需要再多花點時間與孩子溝通,了解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引導他們思考:「為什麼都可以?」「有沒有什麼是你特別不想要的?」讓他們從密密麻麻的志願學校名單中,針對路程遠近、類型差異、升學展望等進行篩選,幫助他們釐清思緒,先把「絕對不想要」(能明確說明理由,且家長認同)的刪除,然後留下滿意或是可以接受的項目進行排序。我想,家長要為「都可以」的孩子做的事情是:利用這難得的機會教育,讓他們逐步學習為自己的人生做決定。
避免家長主導選校,學習「放手」!
這不是孩子的課題,而是家長的。平時的課業作業或是三年一瞬的會考升學,原本就是孩子理當負責的,而不是我們。選校更是關於他們未來的人生旅程,要試著讓他們自己做最後的決定。所以家長要學習「放手」,尤其是在「看不到的時候」。這不是放任,而是相信孩子有能力學會為自己負責。家長們可以和孩子討論未來「職業」甚至是「志業」的概念。不論是選擇高中或高職,都是他們為自己未來鋪路的一步。要強調:這是他們自己的選擇,他們需要為此投入努力。
擺脫比較壓力,回歸自身!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這麼寫著:「『我們贏了』,這是與有榮焉的讚許;『他們輸了』,這是不關己事的漠然;『你們錯了』,這是壁壘分明的劃線。」這種「劃地圈人」的比較,在社會、職場、教育現場,甚至家庭中都存在。學校的校風、老師的教學、家長們的工作、自己孩子的成績,難免都會成為比較的對象。面對家長間比來比去的壓力,我會建議回歸到自身。
如同孟子所言:「反身而誠,樂莫大焉。」關注與反省與深愛的,都該從自己做起。而孩子的成長和幸福是多面向的,遠不是成績可以完全涵蓋,不是嗎?所以我們可以選擇「不參與」這種比較,或者在聽到時,內心回歸到「關心」自己孩子的狀態。別人的好不會成為我們的好,別人的壞也不會成為我們的壞。別人的好壞是他家的事,請多多關心我們自己的家務事就好。
錯過理想高中?人生充滿「然後呢?」的未知!
人生其實充滿了「然後呢?」的未知,事情不會總是照著我們預期的方向發展。錯過「理想高中」,或許是一個人生的坎,但絕對不是求學或生活的終點。換個角度想,也許我們落到了心目中次一等的志願,但這是否也表示著我們能成為該學校的領跑者集團?俗話說得好:「寧為雞首,不為牛後。」學校的優劣都是由學生定義出來的,而我們絕對有權利讓自己成為那個為校爭光、提升價值的人。「沒有一定會輸的比賽,除非放棄。」就像《排球少年》所說。
最重要的是,在任何地方,都能保有永不放棄、積極向上的心。人生的可貴在於奮鬥的歷程,而不是最終抵達的終點。在新的環境中,孩子依然可以透過努力學習、累積程度、維持良好態度來創造屬於自己的時刻。每個孩子都存在著無限可能,只要我們願意給他們機會與舞台,還有可靠的陪伴。
會考,是一個階段的結束,更是一段旅程的開始。青春正是一段璀璨而充滿無限可能的旅程,但我們也要記得,它終究是一張無法回頭的單程車票。唯有珍惜每一個當下、全心全意地活在當下,我們才能無畏地迎向未來。
如果您希望了解更多關於兒童營隊和親子遊學的資訊,歡迎加入我們的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