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的道路上,老師們總是竭盡心力,希望為孩子們鋪設一條通往知識與智慧的康莊大道。然而,在推動閱讀這項被公認為極其重要的任務時,許多老師卻面臨著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來自家長的不理解與阻力。
閱讀推動者的心聲:當熱情遇上「成績至上」的迷思
「沒用的啦!許多家長只希望印製考卷。要是晨讀不考試,家長還會質問我,學生成績退步你要負責嗎?」、「家長叫我不要推些有的沒有的,印考卷比較要緊!」、「不看以後,家長說課內都讀不完了,還看什麼閒書!」這些,是許多老師在推動閱讀時,經常會聽到的家長心聲。
儘管老師們深知閱讀對於孩子未來發展的重要性,也一再努力推動,但若沒有家長的認同和支持,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事倍功倍,換來的只有滿滿的挫折感。我們理解,許多家長或許並非惡意阻撓,而是因為對孩子成績的擔憂,以及「好成績才有好工作、好未來」的迷思深植人心。尤其在國高中時期,升學壓力籠罩下,推動閱讀習慣及閱讀策略更是難上加難。
曾有鹿鳴國中楊志朗老師因推動親子共讀,希望親子共讀十分鐘,卻因此被家長痛毆;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宋怡慧老師也曾因推動晨讀十分鐘受到家長質疑,甚至親自打電話向家長解釋。這些令人心疼的案例,凸顯了老師們在推動閱讀路上的艱辛。筆者雖然身在國小教育現場,但在十年前,閱讀尚未成為顯學時,也曾親身經歷過家長反對閱讀的種種挑戰。
然而,從最初家長要求發下考卷、反對「有的沒有的」教學,到後來家長成為最有力的閱讀推動助手、志工,甚至孩子升上高中後仍保持閱讀習慣,回母校借書,家長慷慨贈書給學校……這段歷程證明了,只要方法得當、溝通到位,家長終會從反對者轉變為閱讀的堅實夥伴。
化阻力為助力:七大步驟讓家長成為閱讀的合夥人
究竟如何才能讓家長理解老師推動閱讀的苦心,並願意一同成為閱讀推動的合夥人呢?筆者將多年的經驗簡化成以下七個步驟,希望能提供給廣大的教育工作者參考:
步驟一:借力使力,專家學者的份量不容小覷
當我們單憑一己之力難以說服家長時,專家學者的觀點往往更具說服力。我們可以引用洪蘭教授從腦神經角度的論述,透過腦部實驗證明,腦部越受到外界刺激,神經連結越強,因此閱讀越早成為習慣,判斷力也將提升。此外,李家同博士在《李家同談教育》一書中也提及,孩子成績不好是因為閱讀不夠,這不僅影響語文能力,連數學等理科也可能因為無法理解題意而受影響。透過這些專家學者,將最震撼且有份量的實證研究及資訊先傳遞給家長,為後續的溝通打下基礎。
步驟二:學術研究數據化,以成績證明閱讀成效
許多家長最重視的莫過於孩子的成績。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從成績入手。日本廣島大學教育學研究科教授山崎博敏在2008年出版的《提高學力的晨讀:每天十分鐘的奇蹟,檢證學習效果》一書中,便以大量的數據證明,晨讀運動與日本全國學力調查的成績之間有高度相關。他指出,實施晨讀運動的小學,不只國語的成績明顯高於其他未實施晨讀的學校,也帶動了數學學力的提升。更值得注意的是,比起在學校晨讀的孩子,經常在家庭閱讀的孩子,國語和數學的表現也更為突出。
除了國外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引用國內的成功案例。苗栗縣致民國中圖書教師梁語喬帶了三年的畢業班,其基測平均成績高於苗栗縣國中生總平均24分;新竹縣忠孝國中全面推動晨讀並結合學習領域,兩年後,學生在基測作文四級分的人數比率從60%提升到80%。這些活生生的案例,無疑是證明閱讀對成績影響力的有力證據,對於重視成績的家長來說,是最有說服力的論證。
步驟三:校內活生生例子,讓閱讀與成績掛鉤
除了宏觀的學術研究,我們還可以從學校內部尋找證據。統計學校各年級各班前三名孩子的閱讀書籍、本數,並將這些資料羅列出來提供給家長。讓家長直觀地看到,那些成績優異的孩子,往往是閱讀量大、懂閱讀的孩子。這是因為閱讀量大的孩子,閱讀速度快,且知識儲備豐富,因此更容易舉一反三、印象深刻。透過這些身邊的活生生例子,家長自然會聯想到閱讀對孩子學業表現的直接助益。
步驟四:家長說服家長,同理心產生共鳴
許多反對閱讀的家長,其實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資訊,無法看到閱讀對孩子長遠的影響。尤其那些孩子年紀較小的家長,可能更難體會到閱讀的潛在價值。因此,我們可以邀請那些孩子已經上高中、大學的家長,在親職講座等場合分享閱讀對孩子長遠影響的經驗。同為家長的身份,更容易引起共鳴,用自身的經歷打動並說服其他家長。
步驟五:成功案例現身說法,繪製閱讀未來藍圖
除了家長,我們也可以邀請已經畢業多年的學生回到學校,在親職講座會場親身證明閱讀對他們成長與未來的影響。他們可以以學長姐的身份,向在校學生和家長分享自己的閱讀習慣、讀書歷程,甚至是在他們這個年齡時曾閱讀過哪些書籍。有真實的人物站在眼前,親身講述閱讀如何改變他們的生命,這比任何說教都更有力量,能為孩子們繪製清晰的閱讀未來藍圖。
步驟六:考題說明一切,揭示閱讀能力的重要性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考試的潮流已經改變。不再是單純的填鴨式課內知識,許多考題都要求學生具備詮釋整合、閱讀策略、讀出弦外之音、甚至推論的能力。國文如此,數學也一樣。例如文中的國一數學題:「華華、惠惠、佳佳三人比較擲飛標,下面是三人的對話。惠惠說:「我的分數是華華的兩倍。」佳佳說:「我比華華多五分。」華華說:「惠惠擲3次,佳佳擲4次,我才擲2次,而且你們兩人平均每次的得分相等。」請問三人擲飛鏢的總分是多少分?」這樣的題目,如果沒有一定的閱讀實力,連題目都理解不了,更遑論解題。將這些實際的考題呈現給家長,能讓他們清晰地認識到,在新的考試趨勢下,真正的閱讀能力是取得好成績的關鍵。
步驟七:動之以情,調整作息,家校共築閱讀環境
最後,我們可以動之以情,進行溫情喊話。讓家長明白,老師推動閱讀並非為了增加工作量,而是深信閱讀對孩子未來有著深遠的幫助。老師所做的一切,多付出的時間與精力,都和家長一樣,是為了孩子的成長。如果家長擔心時間不足無法兼顧閱讀與學業,我們可以提供時間規劃的建議,例如平日以教科書為主,每天早上晨讀二十分鐘,週末及寒暑假則大量閱讀,化零為整。同時,也羅列家長在家中可以協助的部分:支持老師、和孩子聊書、進行親子閱讀。這些具體的建議,能讓家長感到被理解和被賦能。
當家長成為閱讀的盟友:豐碩的閱讀風景
經過十年前的努力宣導,以及成績的實際證明,我們欣喜地看到家長們的轉變。每次的親職座談會後,總有熱心的家長願意擔任志工;從小一新生起步走活動就開始進行溝通,圖書館從此便常看見一年級孩子的身影;路上也經常遇到家長詢問和孩子閱讀的問題;原本要送醬油及沙拉油還不見得有家長來的親職講座,進行親子閱讀卻客滿,將近一百多位家長的烤箱親職讀書會甚至因此跳電,家長們仍全程參與。從家裡甚少藏書,到運動會家長慷慨捐贈許多書籍、孩子也奉獻零用錢共襄盛舉捐書,在書籍上寫上贈書者孩子的名字;寒暑假閱讀營也見到家長和孩子的身影……這些都是家長認同並參與閱讀推動的豐碩成果。
我們深信,只要相信閱讀的價值,並與家長進行有效的溝通,家長終會理解老師的苦心,以及閱讀對孩子影響的深遠。當學校、家庭、社區、老師和家長、校友一同有著共同的願景和努力目標時,孩子的閱讀風景,便會如柳暗花明般,展現出無限可能。
想要與更多熱衷於兒童營隊和親子遊學的家長們交流嗎?歡迎加入我們的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