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家長在教養過程中,常常陷入一個兩難:究竟該不該給予孩子獎勵?擔心獎勵會變成一種「賄賂」,讓孩子只為了外在的報酬而努力,進而扼殺了他們內在的學習動機。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關鍵在於我們給予的「獎勵」是什麼。真正的獎勵,應該是那能夠點燃孩子內在火焰、讓他們感覺被看見、被理解的「讚美公式」。
根據 2023 年一項由《親子天下》進行的線上調查,有超過 65% 的家長表示,他們在獎勵孩子時會感到猶豫,擔心過度使用獎勵會讓孩子變得「功利」。此外,一項來自 Common Sense Media 的研究指出,僅僅給予物質獎勵,長期來看,可能對孩子的學習動機和創造力產生負面影響。這些數據都顯示,家長們對於如何有效獎勵孩子,存在著普遍的焦慮。
在育兒的漫長旅程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與孩子的內驅力和外在獎勵之間尋找平衡。許多家長最擔心的一點,莫過於「獎勵孩子等於賄賂孩子」。聽到這句話,許多人心裡一定會默默點頭,覺得自己好像正在用「糖果」來換取孩子的乖巧和聽話。但我們真的有那麼「勢利」嗎?
答案是,不一定。
問題的癥結點,不在於「給不給」獎勵,而在於「怎麼給」。當我們只是簡單地說:「你考一百分,我就給你買玩具!」或是「你把碗洗乾淨,就有零用錢!」這確實很像在進行一場交換,孩子為了那個「玩具」或「零用錢」而行動。這樣的獎勵,確實容易導向「功利主義」的學習態度,孩子會開始計較「我這麼做,能得到什麼好處?」。
但這真的是我們想要的教養結果嗎?顯然不是。我們更希望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熱愛學習,能夠享受探索世界的樂趣,能夠為自己的小小成就感到驕傲。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內驅力」。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內驅力,又該如何給予他們「對的」獎勵呢?這就輪到我們今天的主角——讚美公式登場了。
比「給糖」更有效的讚美公式
這個公式的核心在於,將讚美從「結果導向」轉變為「過程導向」,從「單向評價」轉變為「雙向互動」。讓我們來看看這個公式的組成要素:
- 具體描述觀察到的行為(Specificity & Observation): 拋開模糊的「你真棒!」、「你很厲害!」,而是具體描述你看到的。例如:「我看到你花了很長的時間,仔細地把樂高積木的每個細節都拼好,並且很有耐心。」
- 連結到孩子的努力和策略(Effort & Strategy): 讓孩子知道,他的成就是來自於他的努力和方法。例如:「你剛剛嘗試了幾種不同的方法,最後找到最適合那個部分的組裝方式,這真的很聰明!」
- 讚揚孩子的學習和成長(Learning & Growth): 強調孩子從過程中學到了什麼,以及他的進步。例如:「你看,第一次嘗試的時候,那個部分有點卡住,但你沒有放棄,反而去思考為什麼,最後成功了!這代表你學會了如何解決問題。」
- 表達你的欣賞和信任(Appreciation & Trust): 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欣賞,以及你對他能力的信任。例如:「媽媽真的很欣賞你的堅持,我知道你能夠完成這個挑戰。」
為什麼這個讚美公式比「給糖」更有效?
- 它聚焦於過程,而非結果: 孩子學會重視努力和解決問題的過程,而非僅僅為了分數或獎品。
- 它建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孩子明白自己的成就是來自於自身的努力,進而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
- 它培養了學習的熱情: 當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努力被看見、被肯定,他們會更願意投入,從而產生學習的樂趣。
- 它促進了親子之間的連結: 具體的讚美和欣賞,能夠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和被愛,加深親子關係。
別讓「賄賂」的陰影籠罩你的教養
很多時候,我們無意識地用「糖果」來替代了真正的肯定。但孩子需要的,不是廉價的「糖」,而是我們真心誠意、有智慧的「讚美」。當我們學會用「讚美公式」,你會發現,孩子會變得更加主動、更加自信,並且真正享受學習帶來的樂趣。這份來自內心的喜悅,是任何物質獎勵都無法比擬的。
獎勵孩子,並不一定等於賄賂。關鍵在於我們如何運用「讚美」這個強大的工具。運用具體、過程導向的讚美公式,我們能有效培養孩子的內驅力,讓他們成為一個熱愛學習、自信獨立的個體。讓我們一起,用「讚美」點燃孩子內在的學習火炬,而非用「糖果」換取短暫的服從。
常見問題
- Q: 如果孩子做了很棒的事情,但沒有明顯的努力過程,該怎麼讚美?A: 即使是看似輕鬆的成功,背後也可能隱藏著孩子的天賦、長期的積累或巧妙的策略。你可以嘗試觀察並引導他思考,例如:「你把這個數學題做得這麼快又準,一定是之前對這個概念很熟悉,所以能很快掌握,對嗎?」
- Q: 如果孩子已經習慣了物質獎勵,該如何轉變? A: 循序漸進,可以先將部分物質獎勵替換成言語讚美,並強調他所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進步。同時,多安排一些能激發他內在興趣的活動。
- Q: 什麼樣的讚美會被視為「賄賂」? A: 只有結果導向、過度物質化、且缺乏對孩子努力和過程的肯定,這樣的讚美才容易被視為賄賂。
研究與數據
- 親子天下 2023 線上調查: 顯示家長對獎勵的猶豫與擔憂,超過 65% 家長感到焦慮。
- Common Sense Media 研究: 指出僅給予物質獎勵可能對學習動機和創造力產生負面影響。
- 斯坦福大學卡羅爾·德威克(Carol Dweck)的研究: 關於「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強調讚美努力和過程能培養成長型思維。
獎勵類型 | 影響孩子內驅力 | 影響孩子自我效能 | 影響學習過程 | 案例 |
---|---|---|---|---|
物質獎勵 | 負面 | 較弱 | 負面 | 「考一百分就買 PSP」 |
過程導向讚美 | 正面 | 強烈 | 正面 | 「你為了解開這個難題,嘗試了好多方法,真了不起!」 |
能力導向讚美 | 中性/負面 | 較弱 | 中性 | 「你數學真好!」 |
#教養 #內驅力 #讚美 #育兒 #學習動機 #親子關係 #成長型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