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教師,最難的挑戰之一,莫過於在班級中顧及每一個孩子的狀況,同時又不能表現出明顯的偏袒。尤其當面臨令人頭痛的分組活動,或是孩子們期盼已久的校外教學時刻,如何確保每個孩子都不會感到邊緣,並能在團體生活中留下美好的回憶,是許多老師與家長共同關心的議題。本文將分享一位小學老師的獨特新法,她如何組建一個「人緣不好小隊」,讓曾經在團體中感到格格不入的孩子,也能在校外教學中找到歸屬感和快樂。
揭密「人緣不好小隊」的誕生:一份源於同理心的禮物
「校外教學,對於人緣不好的小朋友來說,簡直是從滿心期待到失望透頂的噩夢。」這是一位資深小學老師「大坦誠」在回憶自己童年經驗時的深刻體悟。她還記得,小學一年級的校外教學,她曾被志工家長當面指責為「過動兒」,而同學們則完全不想與她交談,那種冰冷的人際關係,至今仍令她難以忘懷。到了中年級,為了避免衝突,爸媽甚至得跟著她參加校外教學,讓她在同學面前感到丟臉。而高年級時,她甚至選擇直接放棄校外教學,因為她不想在美麗的戶外風景中,感受冰冷的人際關係。
如今身為老師,她深知不能讓同樣的不安在自己的學生身上重演。特別是對於一年級的孩子而言,第一次的校外教學意義重大,它應該是一趟充滿歡樂與探索的旅程,而非團體生活中的考驗與打擊。正是基於這份深刻的同理心,以及希望為孩子打造一個快樂且能學習與人相處方式的美好旅程的願望,「人緣不好小隊」便應運而生。
策略剖析:如何巧妙組建「人緣不好小隊」
「人緣不好小隊」的成立並非隨機,而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三個步驟:
步驟一:精準選擇隊員
首先,老師會仔細觀察班上那些最常被冷落、欺負,或最容易主動與人起衝突的男孩與女孩。他們是班級中最需要被關注,但也最容易被忽視的群體。老師將這些孩子編入「小隊名單」,在校外教學當天,他們將與老師一同行動。這一步驟的關鍵在於,老師需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辨識出那些在群體中顯得孤立或遭受挫折的孩子,確保他們能得到適切的幫助。
步驟二:賦予光榮任務,淡化「人緣不好」標籤
老師深知,雖然孩子們不討厭老師,但若在大型活動中被「抓」去與老師待在一起,可能會讓他們感到丟臉。因此,老師運用巧妙的策略,將「人緣不好小隊」轉化為「老師的小幫手」。老師會先徵詢全班意願,詢問誰願意與她一組,擔任她的小幫手。當全班幾乎都舉手搶著要時,老師會假裝思考良久,最終「選中」了名單中那些人緣不好的孩子。
老師並不會直接告訴全班:「這些人緣不好的孩子要跟我待在一起。」而是會說:「他們是我選中的小幫手,要好好幫助我才可以唷!」這句話瞬間扭轉了孩子們的心境。那些原本可能因人際困境而感到暈頭轉向的孩子,不僅沒有覺得丟臉,反而個個喜上眉梢,充滿了榮譽感。「人緣不好小隊」就這樣在一個充滿正向氛圍中正式成立了。
步驟三:精心準備點心,將「開心」列為首要使命
在校外教學當天,老師會精心準備小點心,發給「人緣不好小隊」的隊員們,並明確告訴他們,這一次的使命就是「開心」。這個簡單的舉動,不僅提供了孩子們物質上的滿足,更傳達了老師對他們的關懷與重視。對於那些平日容易被外界言論影響情緒的孩子來說,「開心」本身就是一個很難達到的標準。老師的這項「任務」,旨在讓他們放下對人際關係的顧慮,專注於享受當下的樂趣。
「人緣不好小隊」的深遠意義:重塑孩子的自我價值
「人緣不好小隊」的意義遠不止於一次愉快的校外教學。它承載著老師對孩子們的深切期望和教育理念:
培養自信與探索精神
在校外教學中,老師會刻意避開人群,帶著「人緣不好小隊」的孩子們在展廳中自在地逛。遠離人群的壓力,這些平日疏於交際的孩子們變得更加自信,開始搶著向老師介紹他們所看到的石像。老師還會在野餐時,與他們分享一個關於旅行的道理:「旅行有很多不一樣的方式,有人搭飛機,有人搭火車;有些人跟一群人一起,有些人自己一個人出發。有時候我們會羨慕別人可以跟一大群人一起旅行,但其實一大群旅行的人,可能也會覺得敢一個人旅行是很勇敢的。」
老師鼓勵他們,即使校外教學沒有人想與他們聊天或野餐,也沒關係,可以把自己當成獨享VIP貴賓室,自己找到獨家景點,回家與家人、老師分享。這樣的引導,旨在培養孩子們的獨立性與探索精神,讓他們學會在沒有他人陪伴的情況下,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甚至發現自己比別人更會玩。這份獨立思考和自我娛樂的能力,對他們日後的成長至關重要。
建立正向的自我認知
對於人緣不好的孩子來說,他們往往會過於在意那些討厭自己的人所說的傷人話語。老師的目標是讓他們專注於享受當下的快樂,而不是被負面情緒所困擾。當孩子們興高采烈地說出好幾個校外教學好玩的景點時,老師知道他們是真正感到開心的。這種發自內心的喜悅,是他們自信心建立的基石。
更令人感動的是,當「人緣不好小隊」的孩子們自動自發地組成小火車,發出「嘟嘟」的聲音走回集合地點時,周圍散步的爺爺奶奶們對他們進行了花式讚美。這種在學校裡不曾有過的「可愛」待遇,讓孩子們露出了害羞的笑容,內心充滿了驕傲。這份來自外界的正向回饋,對於建立孩子們的自我價值有著巨大的影響。
真正的公平,並非一視同仁的對待
有人可能會認為,老師對這些人緣不好的孩子有所偏心。然而,老師解釋道,她並不想因為自己的童年創傷,就強迫班上人緣好的孩子一定要學著接納這幾位同學,或是讓來幫忙的家長去應付這些更難帶的孩子。她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質,而真正的公平,並非一視同仁地對待所有人,而是給予每個孩子最適合他們的幫助。
校外教學最終圓滿結束,沒有人說「人緣不好小隊被隔離」,反而都佩服他們當了一整天老師的小幫手。這就是老師所希望的結果:讓孩子們在發現自己不得已和別人不同時,不必感到自卑,反而能專注於那些別人看不見的風景,培養出獨特的視角和韌性。至於練習被群眾孤立時的成熟度,老師認為那是以後長大的事,低年級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感受愛與快樂。
啟發與展望:讓每一次校外教學都是美好起點
或許有人會質疑:「老師,您也不能一輩子都陪著他們校外教學啊!」但老師認為,如果孩子們在第一次的校外教學中,能有一次「開心的與人合作、不衝突」的經驗,那麼他們便更有可能在第二次的校外教學中,努力找出讓自己開心的方法。每一次成功的經驗,都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關係建立與學習成長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個「人緣不好小隊」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校外教學的溫暖回憶,更是一個關於兒童教育、親師合作與同理心的深刻啟示。它提醒我們,當孩子在團體中遇到挑戰時,老師和家長可以如何透過創新的方法,引導他們建立自信,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
如果您認同這樣的教育理念,並希望為孩子尋找更多能幫助他們在營隊活動或親子遊學中找到歸屬感與快樂的資源,我們誠摯邀請您加入我們的Facebook社團:
您是否也曾有過在團體中感到「邊緣」的經驗?您會願意加入這個「人緣不好小隊」,一同為孩子們的快樂與成長努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