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是親子關係與教育的基石。在家庭與教育的場域中,我們常會遇到孩子們對人際關係表現出明顯的好惡。他們傾向將人劃分為「喜歡」與「討厭」兩個極端,並進一步推論出「有些人值得尊重,有些人則不值得尊重」的觀點。然而,身為教育者與家長,我們有責任引導孩子們超越這種二元對立的思維,理解到無論對象是誰,我們都應該給予全然的尊重。這不僅是涵養個人品格的展現,更是促進和諧人際互動的關鍵。
為什麼我們應該給予每個人全然的尊重?
在探討這個議題時,我們首先要理解,尊重並非等同於認同或喜歡。你可以對一個人的言行感到不解、氣憤,甚至打從心底討厭,但這不應成為不尊重的理由。真正的尊重,是一種將對方視為獨立個體、認可其存在價值的態度。以下幾點理由,將闡述為何我們應當將「尊重」視為人際互動的核心準則。
年齡:時間沉澱的智慧
年齡有時僅僅是一個數字,但它也代表著一個人生命歷程的累積。年長者可能比我們經歷更多,看過更廣闊的世界,懂得我們所不了解的事物。當他們的某些舉動令我們感到不解或甚至氣憤時,背後也許有著我們所不明白的原因。如果我們願意虛心謙卑地去探尋,或許能從中發現因歲月而累積的智慧。這種對長者的尊重,不單是對其生命的敬意,更是我們自身學習成長的機會。
角色:身分框架下的專業展現
在複雜的社會網絡中,我們每個人都扮演著多重且繁複的身分。無論是老師、家長、執法者、公務員或學生,每個身分都承載著特定的責任與期待,需要呈現出該身分所應有的樣貌,並執行其應盡的職責。
有時候,我們對一個人的行為感到不滿,可能正是因為他在扮演當下角色時所呈現的面貌,即使那並非他的本性,甚至他內心有千百個不願意,他也必須如此為之。這,正是專業的展現。理解並尊重這種「角色」與「專業」的區隔,有助於我們更客觀地看待他人的行為,而非僅憑個人好惡加以評判。
品格:自我尊重的投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古老箴言,在尊重的議題上尤為適用。如果你能夠給予他人尊重,那正是因為你首先尊重自己。一個真正有品質保證的人,其本性不會因為遇到不同的人而改變。你不會因為對象的不同而區別對待,時而尊重某些人,時而怠慢某些人。這表明你不是一個輕浮、沒有原則的人,更不是一個瞬息萬變、牆頭草的兩面人。你不會因為別人對你如何,而變換嘴臉、作賤自己的品格。這種內在的穩定性與自我價值感,是給予他人尊重的前提。
人性:理解與同理的基礎
究其根本,我們之所以應給予他人尊重,是因為我們重視他人身為「人」的價值。他是個人,你也是個人。既然是個人,就擁有情緒、脈絡、故事與多維度的複雜性。他有血有肉,有父母養育,有愛人疼惜,被罵會難過,受傷會哭泣,這與你我完全一樣。所以,請你把人當人看。
他不是路邊的野狗或過街的老鼠,而即便對待野狗與老鼠,我們也應當展現出更好的對待。這種對人性的理解與同理,是建立所有良好人際關係的基石。
獨特性:尊重個體的界線
每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喜好與厭惡。「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這句廣告詞雖然過時且備受爭議,但更貼切的說法應是:「只要他不喜歡,我就不可以」。如果你能清楚地認識到沒有兩個人是完全一樣的,並能透過觀察與對話,找到對方的界線,進而尊重它,這在現代社會中將是一件珍稀而美好的事情。尊重那個人的界線,就是尊重那個人。這不僅是人際互動的智慧,更是避免不必要衝突的關鍵。
先後:主動給予的力量
你可能會認為是對方「先」不尊重你的,所以你願意在對方「先」尊重你的時候才給予尊重。畢竟,每個人都渴望受到肯定與看見。然而,即使你沒有「先」從對方那裡得到尊重,你也可以大方、有風度地「先」給予。
給予是一種美德,雖然在短期內可能會因此吃虧,但從長遠來看,因給予而吃虧的人少之又少。有時,正是因為你願意「先」一步給予,反而能讓人看出你心理層面更為成熟,也會因此贏得他人的尊重。這種主動性,往往能開啟新的良性互動循環。
傳染:尊重的正向循環
我們習慣於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無法忍受不公平的對待。然而,你不需要透過貶抑他人的方式來維持自尊,更無法藉著不尊重他人來贏取別人的尊重。
尊重就像打哈欠一樣,會傳染,會滲透。當你情不自禁地大打哈欠時,看見的人也會不自主地哈欠連連。若你能夠尊重那些原本不尊重你的人,相信在不久之後,他們也會反過來尊重你。這是一種正向的循環,能夠化解敵意,建立更和諧的關係。
話語:謹慎的影響力
話語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事物之一。我們都有過因他人一句話而耿耿於懷、夜晚變得漫長難熬的經驗;言語帶來的精神虐待,有時甚至比肢體的暴力更為劇烈。
每個人的舌頭都掌握著為別人帶來痛苦或歡喜的能力;你的話語可以傷害毀滅,也可以溫柔療癒。若你曉得你的唇舌可以為人開啟地獄或天堂,也許你會更謹慎那些從你口中溜出去的話。在家庭與教育的場域中,尤其應當教導孩子們謹慎使用言辭,理解到尊重的展現,也包含在每一句口語表達之中。
用心:超越對錯的維度
有些人可能做事比較「白目」,甚至一再挑戰你的容忍底線。但撇開結果不談,你有沒有看見他的用心呢?一個人的用心,往往從眼神中的專注度就能知曉。
沒有人是完美的,我們都有疏漏、迷糊、做錯的時候;但事情做得如何是一回事,有沒有用心又是另一回事。你會選擇一個沒有靈魂的完美,還是個有溫度的缺憾?你會選擇一個絲毫不在乎你的旋轉壽司Bar,還是個偶爾會濺出幾滴水在你袖口的微笑侍者?在教育的過程中,引導孩子們看見他人的「用心」,而非僅僅評判其行為的「對錯」,是培養他們同理心的重要一環。
學習:發現他人的閃光點
每一個生命個體身上,必然有幾個值得我們學習的事物;但前提是,你必須先尊重他,才能看見那些事物。如果你不尊重一個人,你會視他為透明人、障礙物,或視為令你眉頭一皺的風景,甚至會妖魔化這個人。
是的,也許他身上有99件讓你反感、令你不欣賞的特質,但至少總會有那麼1件是值得你正眼注視,是你身上所缺乏的特質。但你若無法給出基本的尊重,你的眼睛就會被「蛤仔肉糊到」,一輩子也看不見這件事。這豈不是太可惜了嗎?從他人身上學習,是一種終身成長的態度,而尊重的態度,正是開啟這扇學習大門的鑰匙。
結論與行動呼籲
身為老師以來,我學到最深刻的事,就是對人全然的尊重。有了願意尊重的心,再來才有機會談論該如何去尊重每個人。在家庭教育中,我們應當從小培養孩子們這種對人最基本的尊重。這不僅是對他人的禮儀,更是對自身品格的涵養。
我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能引導家長與教育者們共同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透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們這種寶貴的特質。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理解人性的孩子,未來在人際關係與社會發展上,將會擁有更廣闊的空間。
如果您對兒童營隊與親子遊學有興趣,歡迎加入我們的社團,與其他家長和教育者交流討論,一同為孩子們的成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