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興趣不再是「玩物喪志」:理解、引導,讓孩子潛力無限!



「玩物喪志」這句老話,在許多父母心中如同警鐘,尤其當孩子迷上模型、偶像周邊或Cosplay時,心中的憂慮更是層層疊疊。我們擔心孩子會不會因此荒廢學業、浪費金錢,甚至扭曲價值觀。然而,一味地批評與禁止,往往適得其反,反而可能讓孩子更抗拒,甚至產生叛逆心理。林維信心理師提醒我們,與其急於設限,不如試著理解孩子對興趣的熱愛,以及他們從中獲得的快樂與成就感。透過包容和同理,我們才能更自然地引導孩子健康發展,讓興趣成為孩子成長進步的契機。

停止無謂的擔心:如何判斷孩子是否「過度沉迷」?

許多家長最擔心的莫過於孩子會不會因此「沉迷」而荒廢學業。其實,判斷孩子是否沉迷,有幾個簡單的觀察重點

  1. 孩子是否都有完成自己的本份,答應你的事情都有做到? 如果孩子在投入興趣的同時,依然能夠按時完成課業、家務,並且履行與父母的約定,這說明他們具備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他們能夠區分輕重緩急,不會因為興趣而忽略了應盡的責任。
  2. 孩子作息是否正常? 一個健康發展的孩子,作息應該是規律且正常的。如果孩子因為沉迷興趣而熬夜、影響睡眠,或是導致日常作息混亂,這就可能是需要關注的訊號。反之,如果孩子依然能保持正常的作息,這代表他們的定性夠,不會因為興趣而耽誤了生活節奏。

如果孩子能夠做到這兩點,那麼您其實無需過於擔心他們會「陷進去無法自拔」。這證明他們有足夠的自律和控制力,能夠在興趣和責任之間取得平衡。

金錢觀的建立:何謂「過度浪費錢」?

除了沉迷,金錢的耗費也是許多家長憂心的環節。孩子在興趣上的開銷是否真的算是「浪費錢」呢?以下幾個面向可以幫助您判斷:

  1. 金錢是否需索無度? 父母給予孩子適當的零用錢,這筆金額應考量家庭經濟狀況以及同年齡孩子的需求。如果孩子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找藉口要錢,那麼這表示他們能夠在既有的金錢範圍內規劃自己的花費。
  2. 金額不小,但都來自他自己的儲蓄。 孩子在嗜好上的一次性消費金額或許不小,但如果這筆錢是他們透過長時間的儲蓄而來,您其實不需太過擔心。這不僅證明他們能夠透過計畫達成目標,更展現了他們能夠長期忍耐物慾、延遲滿足的能力。這在兒童理財教育中是極為重要的一環。
  3. 是否汲汲營營於打工賺錢? 如果孩子為了興趣而投入打工,只要不是為了賺錢而把所有時間都耗費在打工上,導致生活品質下降,並且能夠兼顧學業或個人發展,這都算是正面的行為。這代表他們懂得透過自己的努力去追求所愛,而不會為了物質而放棄其他的人生體驗。

判斷孩子是否「浪費錢」,不應只看金額大小,更要看錢的來源、花費的過程以及孩子對金錢的態度。一個懂得規劃、儲蓄,甚至透過努力賺取金錢來支持興趣的孩子,其價值觀反而更為健全。

翻轉刻板印象:價值觀真的「扭曲」了嗎?

即使孩子沒有沉迷、沒有過度花費,許多家長內心深處可能還是會忍不住說:「迷那種動畫、那種玩具,以後一定不成材!」「花錢買那種東西幹什麼,沒有用,只會浪費錢!」「Cosplay穿得那樣『妖裡妖氣』,很噁心,很丟臉!」

這種「結論」往往陷入了一種「迴圈」。前面我們已經仔細觀察判斷過,既然孩子沒有沉迷、也沒有浪費錢的跡象,行為也不會觸法,那麼我們又何以斷定孩子長大一定不會有成就?興趣與成就兩者之間,其實可以不衝突,甚至可能相輔相成。

為什麼我們大人會產生這種不甘心呢?

  • 來自於我們大人的理想。 我們可能曾幻想過,如果過去能全力以赴、全心投入某事,一定會更有成就;或者,我們自己就是那種能全心投入的人,希望孩子也能複製我們的成功之道。
  • 來自於我們對某些嗜好的先行否定與抗拒。 許多時候,我們打從一開始就無法接受(甚至看不起)孩子喜歡的這些嗜好,因為它們不符合我們傳統的教育理念或社會期望。

讓興趣成為引導的契機:培養更多元的嗜好

討論至此,我們已客觀判斷出孩子玩物並不會「喪志」,但從情感、價值觀或期望層面,我們可能仍難以接受。這時,我們想要的可能不再是評估方法,而是說服孩子改變的方法。然而,人的價值觀並非三言兩語、利弊分析就能輕易改變。

如果您希望孩子培養「別的嗜好」,您需要給他們時間,讓他們一步步去實際體驗您所說的「好」。當他們的需求能從新嗜好中獲得同樣的滿足,既有的興趣才有可能被取代。

如果您無法提出更好的嗜好,只是單純想禁止孩子目前的興趣,可以預見的是,您們之間將付出巨大的代價,家裡可能常上演鬥法和爭執。孩子的屈服只是一時的,他們會永遠記得大人對他們做出的「無理」限制,進而影響親子關係

其實,還有第三條路:暫時放下我們的抗拒,先去了解孩子到底在做什麼,了解孩子從中獲得了什麼(例如:快樂、成就感、同儕認同)。去欣賞當中你覺得不錯的部分,去看見孩子在其中獲得發揮、激發努力的部分。然後,再和孩子協商討論你比較不能接受的部分。


珍愛的事物被人否定和扼殺,對孩子來說是非常痛苦的。大人如果能多一些理性的觀察,多給一些轉換時間;甚至透過理解,轉而有技巧地、有教育性地陪伴他們的興趣,即使你和他們的意見相左,也不會走向那麼快的決裂和怨懟。因為孩子都渴望能和父母分享自己的興趣,如果能獲得父母的認同和支持,他們將會充滿力量、喜悅與感激。


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您帶來一些啟發。如果您對兒童教育、親子關係有更多想交流的,歡迎加入我們的社團!在兒童營隊&親子遊學站這個社團中,我們將持續分享更多育兒心法和經驗,一起陪伴孩子健康成長。點擊這裡加入我們: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64232396771866?locale=zh_TW

《愛玩家》

「愛玩愛家愛玩家」這裡是您探索家庭潛能的歡樂園地!我們分享科技、教育、親子、旅遊與生活,助您與孩子在玩樂中共同成長,點亮全家人的學習火花,成為彼此生命中最棒的「玩」伴!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