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勵,是許多家長和老師用來激勵孩子學習的常見工具。但你曾想過,過多的獎勵可能適得其反,反而扼殺了孩子學習的內在動力嗎?當孩子們習慣「為獎勵而學」時,一旦獎勵消失,他們的學習熱情還能維持嗎?這篇文章將深入探討外在獎勵對孩子學習動機的影響,並提供三個具體的建議,幫助您在教育與獎勵之間找到黃金平衡點,培養孩子真正的成就感。
當獎勵成為動機殺手:重新思考教育中的外在獎勵
在現代社會,從餐廳裡邊吃飯邊看平板的孩子,到教室裡為了獎品、食物而努力的學生,物質獎勵似乎無所不在。甚至親友也可能說:「如果你這次考一百分,我就給你五百元。」這些現象都反映出我們對獎勵的普遍依賴。然而,我們必須停下來思考:當這些獎勵不再存在時,孩子的學習表現還能持續嗎?難道我們希望孩子成為只為了獎勵而學的機器人嗎?
史丹佛大學的教授馬克.萊珀(Mark R. Lepper)和大衛.葛林(David Greene)在1973年進行的一項著名實驗,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他們將一群熱愛畫畫的孩子分成三組:第一組被告知完成畫作將會獲得獎賞;第二組在畫完後獲得了「驚喜」獎賞;第三組則沒有任何獎賞。結果令人深思:事先被告知有獎賞的第一組孩子,花在畫畫上的時間竟然只有其他兩組的一半!
這個實驗結果引出了「過度辯證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的觀點。它指出,當孩子從事某項活動的動機,從內在需求轉向可見的外在動機時,他們對活動本身的興趣反而會降低。就像實驗中的孩子,原本單純的畫畫樂趣,因為預期的獎勵而被「稀釋」了。這說明了,外在獎勵若使用不當,確實可能成為孩子學習動機的殺手。
當然,並非所有學者都完全否定外在獎勵的價值。茱蒂.卡麥 Cameron)就認為,對於那些缺乏學習動機的孩子來說,外在獎勵有時能起到初步的鼓勵作用。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巧妙地運用獎勵,讓它成為引導而非取代內在動機的工具。
維持孩子學習動機的三個黃金建議
既然外在動機和內在動機都有其存在的必要性,那麼,我們該如何才能有效維持孩子的學習動機呢?阿青老師為您提供三個實用建議,讓您即學即用,培養孩子真正的成就感:
1. 讓獎勵與行為建立「關聯性」
若想在不損害孩子內在動機的前提下使用外部獎勵,最重要的一點是讓獎勵與行為之間建立明確的關聯性。這表示獎勵不應像賄賂或威脅,而是要與孩子所付出的努力或展現的興趣緊密連結。
舉例來說,當您發現孩子對書籍產生了濃厚興趣時,最好的獎勵不是金錢,而是帶他們去書店挑選幾本新書。這樣的獎勵直接強化了他們對閱讀的熱情,讓他們將閱讀本身視為一種樂趣。同樣地,對於認真練習騎腳踏車的孩子,您可以獎勵一個新頭盔,讓他們感受到努力的成果。給認真學習英文的孩子一張字母貼紙,這也能讓獎勵與學習內容產生連結。這些獎勵不僅能達到鼓勵作用,更能引導孩子將注意力集中在活動本身,而非單純為了獲得獎品。
2. 避免使用「評價式」的對話
在與孩子交流時,我們應該盡量避免使用帶有評價或懲罰意味的語言。例如,說「你沒把飯吃完,所以不准玩平板」這樣的話,很容易讓孩子感到被批評或威脅,進而打擊他們的內在動機。
更好的做法是使用更具建設性的引導方式。您可以說:「我們先把飯吃完,然後再一起玩平板,好嗎?」這樣不僅更積極,也幫助孩子理解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邏輯關係,讓他們更自覺地完成任務。
在學校課堂中,老師們也常遇到學生未完成作業的情況。此時,與其說「你沒交作業,所以不能參加遊戲時間」,不如說:「我們一起看看作業中哪些部分需要老師的幫助,完成後你就可以參加遊戲時間了。」這種方式不僅提供了支持,更強調了解決問題的過程,讓學生感受到老師的關心和鼓勵,從而增強他們的內在動機和責任感。這種溫和而支持性的溝通方式,遠比直接的批評和懲罰更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
3. 鼓勵學生「回顧努力的過程」
培養孩子內在動機的關鍵,在於讓他們學會反思自己在學習過程中付出的努力,以及這些努力所帶來的內在滿足感。這能幫助孩子認識到,學習的價值不僅僅體現在最終的結果,更在於過程中的自我成長和成就感。
以自然課中「如何讓燈泡發亮」的實驗為例,老師可以讓各小組先畫出示意圖,再透過實際操作,嘗試讓電池和電線使燈泡發亮。實驗完成後,老師可以設計一個反思活動,引導學生回顧他們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如何克服這些挑戰,以及從中學到了什麼新知識或新技能。
例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並寫下以下問題的答案:
- 「在這次實驗中,你們遇到了哪些挑戰?你是如何克服這些挑戰的?」
- 「通過這個實驗,你學到了什麼新知識或新技能?」
- 「當燈泡成功發亮時,你有什麼樣的感受?這個過程帶給你什麼樣的成就感?」
這樣的反思活動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成功點亮燈泡不僅僅是一個結果,更是他們在過程中合作、解決問題和應用知識的共同成果。這種深刻的體驗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讓他們在未來的學習中更加積極主動,並更珍視學習過程中的成長和成就感。
在教育與獎勵間取得平衡,尋找真正的成就感
儘管「遊戲化學習」的概念很受歡迎,但學習本身很難像遊戲一樣始終充滿樂趣並能即時獲得滿足。讀書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才能獲得更高層次的理解和技能掌握,過程中甚至可能經歷像遊戲般「不斷卡關」的情形。
當孩子的學習行為主要被外部刺激驅動時,他們可能會失去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和熱情,將讀書視為一種獲取獎勵的手段,而非自我成長的過程。這種現象促使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在教育與獎勵機制中取得平衡,讓孩子們能夠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找到真正的樂趣和成就感。
培養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是一條漫長而值得的道路。避免過度使用外在獎勵,而是透過建立關聯性的獎勵、避免評價式對話,以及鼓勵孩子回顧努力的過程,我們將能幫助孩子們從根本上愛上學習,讓他們在知識的海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燈塔。
想了解更多關於兒童營隊與親子遊學的資訊,歡迎加入我們的社團:
希望這篇文章能為您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帶來新的啟發。您對於文章中的觀點有什麼看法呢?或者您在實際生活中,有什麼成功激發孩子內在動機的經驗可以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