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曾被新聞中那令人心碎的空服員過勞事件所觸動?長榮空服員的悲歌,不僅是一起單一的勞資糾紛,更是敲響了職場過勞的警鐘。根據勞動部2023年的「勞工職業災害」統計報告,運輸及倉儲業的職業傷害人數佔總體比例的 15%,其中,長時間工作、輪班及高壓力環境是主因。另一項由遠見雜誌進行的「台灣民眾職場壓力調查」顯示,超過七成的受訪者表示在工作中感受到顯著壓力,而其中有近半數認為工作與生活失衡。這些數據赤裸裸地揭示了,我們身處的職場環境,正對無數勞動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峻考驗。
情緒韌性:對抗壓力的隱形盾牌
空服員這份看似光鮮亮麗的工作,背後卻承受著巨大的壓力。班表混亂、長時間飛行、時差、處理突發狀況,都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情緒韌性,這個聽起來有點抽象的詞彙,正是我們對抗這些壓力的隱形盾牌。它並非指一個人從不感到壓力或悲傷,而是指在面對逆境、挫折和壓力時,能夠有效地調適情緒、恢復心理彈性,並從中學習成長的能力。在職場上,這意味著能夠在壓力下保持冷靜,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與同事保持良好互動。
從家庭教育開始:培養孩子的情緒超能力(實戰指南)
其實,培養情緒韌性與身心平衡的種子,可以在孩子時期就開始播下。家庭是孩子學習情緒管理的第一所學校。身為家長,我們可以透過以下五種方式,賦予孩子「情緒超能力」:
1. 開放的溝通管道:讓情緒被看見
- 實踐: 鼓勵孩子表達內心的感受,無論是快樂、難過還是生氣。傾聽並接納他們的情緒(例如:「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這對你不公平」),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理解和支持的。
2. 示範健康的情緒管理:身教是最好的教材
- 實踐: 家長自身的行為是最好的教材。當我們面臨壓力時,以平靜、理性的方式處理(例如:深呼吸、暫停衝突),而不是情緒失控,就能給孩子樹立榜樣。
3. 學習解決問題的技巧:賦予掌控感
- 實踐: 當孩子遇到困難或挫折時,引導他們思考解決方案(例如:「如果你覺得數學很難,我們可以從哪裡開始做改變?」),而不是直接給予答案。這能幫助他們培養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對人生的掌控感。
4. 鼓勵多元化的興趣:建立「心靈的避風港」
- 實踐: 讓孩子參與各種活動,發掘他們的興趣和潛能。當孩子在不同領域獲得成就感時,他們的自信心會提升,也能在面對學業或人際挫折時,有「備援系統」可以分散壓力。
5. 正向的自我對話:內建「修復程式」
- 實踐: 教導孩子認識到,每一次的挑戰都是一次學習的機會。鼓勵他們用積極的語言來鼓勵自己,例如將「 我做不到 」替換為「 我現在還不會,但我可以學 」,從而建立內在的心理復原力。
身心平衡與職場行動:爭取健康
過勞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疲憊,更是對心靈的無情摧殘。長榮空服員事件,就讓我們看到了身心失衡所帶來的毀滅性後果。
- 為自己爭取權益:了解自己的勞動權益,勇敢地向不合理的工作安排說不。
- 建立支持網絡:與同事建立良好的關係,互相支持與理解,共同面對職場挑戰。
- 關注心理健康:勇於尋求專業協助,如果感到壓力過大或情緒低落,不要害怕向心理諮詢師或醫生求助。
常見問題
Q:什麼是情緒韌性?
A: 情緒韌性是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挑戰、逆境或創傷時,能夠有效適應、恢復並從中學習成長的能力。
Q:為什麼身心平衡很重要?
A: 身心平衡是維持整體健康和幸福感的基礎。長期的身心失衡會導致各種健康問題,包括壓力、焦慮、抑鬱,甚至更嚴重的生理疾病。
Q:家長應該如何幫助孩子應對壓力?
A: 家長可以透過開放的溝通、示範健康的壓力應對方式、引導孩子解決問題、鼓勵多元興趣,以及培養積極的自我對話,來幫助孩子應對壓力。
Q:如果我在職場上感到過度疲憊,該怎麼辦?
A: 首先,嘗試檢視自己的工作負荷與休息時間,與主管溝通是否能調整。同時,也要留意自己的身心狀況,必要時尋求專業協助,如諮詢心理師或醫生。
研究與數據
#情緒韌性 #身心平衡 #職場過勞 #空服員 #心理健康 #家庭教育 #職場壓力 #情緒管理 #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