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不再迷茫!池上彰《如何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點亮孩子生涯羅盤



在AI浪潮席捲全球的今日,孩子們面對的挑戰已不再是知識的匱乏,而是決策與判斷的艱鉅。當選擇多到令人眼花撩亂,標準模糊得難以捉摸,「自我理解」的重要性,早已超越了傳統學業成績。日本作家池上彰的《如何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正是一本為這個時代量身打造的生涯探索指南,它不直接給予答案,卻溫柔地引導孩子們學會提問,重新認識、接納並採取行動,踏上屬於自己的職涯夢想目標


從「職位填空題」到「生涯申論題」:翻轉你對未來的想像

「你未來想靠打球嗎?」面對這個問題,許多像文中那位全國排名前段的高中女籃選手一樣的孩子,眼神會閃爍,低頭說:「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什麼,但打籃球是我目前唯一擅長的。」這種看似目標明確,卻可能導向生涯早閉的狀況,在當代教育中屢見不鮮。我們常被教導以「做什麼職業」為終點,將人生限縮於「職位填空題」,套用社會期待的模板(律師、醫生、工程師),卻從未深入思考:「我想要過什麼樣的日常?我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池上彰的這本書,就像一份思考地圖,開篇便給予溫暖的安慰:「現在的你,若還沒有想要做的事,不必感到驚慌,因為許多人都和你一樣。」這句話不僅是對孩子們的鼓勵,更是對家長和老師們的提醒。勇敢說出「我不知道」並不可怕,因為這本書將提供通往職涯夢想目標6個行動指南

  1. 深入挖掘喜歡的事與喜愛原因
  2. 找到自己的優勢、擅長之處並擴展
  3. 設定大目標與階段性目標
  4. 多閱讀書籍報導,培養溝通與閱讀理解力
  5. 認識並調查現今社會上的工作
  6. 想像未來世界的模樣

這份指南不標記終點,只溫柔地指引你如何開始嘗試,讓人生從被動的「職位填空」轉變為主動的「生涯申論」,透過解決自己在乎的問題,活出多樣化的生涯模樣


啟發一:「從暫定出發」——無需焦慮,每一步都算數

我們常聽長輩說:「人生要早早確定目標,才不會浪費時間。」然而,事實是生涯方向很多時候是走出來、試出來的,而非單純靠「想出來」的。AI世代的孩子雖然更早接觸世界,卻也更容易被現實框住,他們可能善用ChatGPT找資料,卻不敢對父母說「我還不確定想做什麼」。他們的挑戰並非沒有夢想,而是被迫過早做出看似成熟的選擇。

池上彰在書中直白點出:「暫時的決定,也無妨。」書中第98-99頁的圖解生動地描繪了一個小男孩邊走邊踩出方向,一步走錯沒關係,因為焦慮與擔憂雖是人之常情,卻也無需過度心急,修正即可。每一次的暫時決定嘗試經歷,都不應被視為失敗,而是對未來有價值的創造,幫助我們更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這就像許多運動員在轉職、升學或跨界發展時所經歷的,他們找到方向的路徑從來都不是「直線」,而是「折線」、「曲線」,甚至是來來回回的「螺旋」。

以那位跆拳道國手為例,退役後他最怕的不是失業,而是再也不被期待。他先從健身教練做起,後來轉職到校園擔任輔導員,最終將體能教練與宿舍社監、課業輔導結合。這並非他一開始設計好的生涯道路,而是每一步都選擇「可嘗試看看的路」。就像走夜路,我們不需要一開始就看見終點,只需拿手電筒照亮腳前的下一步,再慢慢修正出來。這個觀點深刻提醒我們,生涯探索的本質,就是容許自己不知道,並在嘗試中逐步釐清。


啟發二:「翻轉你的缺點」——解開自我誤解的束縛

成長並非一味地改掉缺點,而是學會如何讓缺點存在,並好好理解它們。這本書最打動人的第二點,在第80-81頁的精妙圖解中展現:急性子、愛講話、容易分心、愛管閒事……這些常被歸類為「缺點」的特質,在另一側竟被巧妙地翻轉成:行動力強、充滿好奇、善於協調、話題豐富、觀察敏銳。

「了解自己的缺點,真的是邁向自我成長的第一步。」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心理學上的「周哈里窗」概念。在自我認識中,我們有四種面向:公開我(自己與他人都知道)、盲目我(別人看得見,自己沒察覺)、隱藏我(自己知道但沒跟別人說)、未知我(誰都沒發現的潛力)。學生階段的孩子最容易卡在「盲目我」與「隱藏我」——以為自己「不擅長溝通」,其實只是沒發現自己聽人說話時很有共情力,是高敏感特質的人;以為自己「容易分心」,其實只是大腦反應太快、喜歡同時多工思考。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們解讀,很可能會一輩子用「錯誤的標籤」看待自己,又怎能熬過漫漫的生涯長路呢?

文章作者曾荃鈺老師也分享了自己的經驗:「講話很快」、「太有想法」曾是他的標籤,直到他站上講台、主持廣播、朗讀演講、擔任講師,才發現這些特質並非缺陷,而是他的「原廠設定」。與其改掉自己,不如學會如何好好使用自己。這本書不僅教導我們如何思考生涯發展,更重要的,它傳達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訊息:「你已經很好,只是還沒發現怎麼翻轉自己的缺點而已。」


啟發三:從「想做的事、想滿足的價值」出發——超越職業頭銜的追求

與其問學生:「你長大後想做什麼職業?」不如問:「長大後的你想解決什麼問題?」這是《如何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書中我很喜歡的第三個核心概念:價值導向勝過職業導向。在書中第112-113頁的圖解中,兩位同學分別用「工作職稱」與「想解決的問題」來定義夢想。後者說:「我想幫助更多人舒緩焦慮、我想看見更多人的笑容。」這才是真正的動機,而許多未來的職業,甚至尚未被定義。

在輔導運動員時,作者曾荃鈺老師也曾問過三個問題:

  • 你想解決什麼問題?
  • 你最在意的事情是什麼?
  • 你最想珍惜的是什麼?

這些問題,學校雖然不考,卻能決定一個人一生的生涯走向。正如書中所說:「職業是手段,不是目的。」這一點徹底打破了傳統的志願思維。過去我們教導孩子選科系、填榜單,但未來的職涯不再是「選定→執行」的填空題,而是「理解自己→解決問題→形塑角色」的申論題。同一個問題可以有無數種解決方案和相關職業,這為未來的生涯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翻轉與無限可能。

以划船運動員蔡瀚陞為例,他曾說:「我想讓小朋友們愛上划船運動,而不是只想著贏得比賽。」他後來以「十年划一槳」的品牌精神貫穿划船運動,向小選手們傳達理念,這句話也成為他的個人品牌,不僅能夠演講分享、創建商品,甚至漸漸打開了知名度。如果未來是拼圖,手段與工作皆可變,但核心價值就是最中心的那塊拼圖,它的形狀不會改變,卻會決定你如何拼出整幅生涯作品

問問自己:「你想幫助誰?」「你想貢獻什麼?」「你想滿足什麼願望?」「你為什麼想做這件事?」這本書並非直接給你一條路,而是幫助你看清你的腳正踩在哪裡,以及你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給家長與教育工作者的邀請:陪伴孩子,共同探索

AI世代的難,不在知識獲取,而在決策與判斷。這個時代,選擇太多、標準模糊,但正因如此,「自我理解」變得比學測成績更為關鍵。

《如何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這本書,不為你尋找答案,而是教你如何提問。更難能可貴的是,它不讓孩子們自我懷疑,而是讓他們重新理解自己、接納自己,並勇敢行動。

我們強烈建議所有輔導老師、導師和父母們,將這本書放在課桌上,並嘗試用以下三個問題與學生或孩子對話:

  1. 你最近想試什麼,不用很確定,只要一點好奇?
  2. 你有什麼特質,以前被當成缺點,但其實可以變成優點?
  3. 你最希望這世界多一點什麼?少一點什麼?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卻能有效打開孩子們的視野,啟發他們對未來的無限想像。如果您是一位正在尋找未來方向的學生、一位關心孩子生涯規劃的家長,或是致力於教育的老師,請不要急著為孩子畫出答案。相反地,請陪伴他們一起閱讀、討論、探索。這本《如何找到你真正想做的事》,就是一張溫柔而堅定的起點地圖,你們一定能從書中獲得深刻的啟發。


想了解更多關於孩子生涯探索營隊活動親子遊學的資訊嗎?歡迎加入我們的Facebook社團「兒童營隊&親子遊學站」: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464232396771866?locale=zh_TW。在這裡,我們共同分享、交流,為孩子們的成長與未來提供更多元的選擇與支持。

《愛玩家》

「愛玩愛家愛玩家」這裡是您探索家庭潛能的歡樂園地!我們分享科技、教育、親子、旅遊與生活,助您與孩子在玩樂中共同成長,點亮全家人的學習火花,成為彼此生命中最棒的「玩」伴!

張貼留言

較新的 較舊